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多少合适?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方法?泡沫混凝土用水量多少?

  泡沫混凝土的配合其实很简单,只要设计好泡沫混凝土配合比的任务,再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施工条件,确定出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组成材料。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多少合适?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方法?泡沫混凝土用水量多少?

2345截图20181118201759.png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多少合适

  泡沫混凝土在未凝结以前,称为新拌混凝土(或混凝王)混合物,它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便于施工,以保证能获得良好的浇灌质盘。混凝土混合物硬化以后,称为硬化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保证建筑物能安全地承受设计街载。在进行棍凝土配合比投计时,除主要满足上列要求外,还应注意合理地使用材料,节约水泥和降低成本。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从拌和开始,包括运轴、浇灌、鸽实等施工操作的性能。例如,为使混合料在施工时容易浇灌,往往增加用水圣,若在增加用水量时不增加水泥用量的话,不仅会导致强

  保水性是指混凝土混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水能 ·力,不致产生严重的泌水现象。

  对于塑性和低流动性混凝土混合物可用坍落度作为流动性指标,前者坍落度大于3cm,后者坍落度为1~3cm。坍落度为零的干硬性混凝土混合物的流动性指标用工作度表示(工作度指标用秒(幻表示,若工作度愈大,‘则表示该混凝土混合物愈干硬).。

  水泥浆的稠度由水灰比决定,在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水灰比愈小,水泥浆愈稠,混凝土混合物的流动性愈差。当永灰比过小时,会造成施工困难,若水灰比过大,又会造成混合物粘聚性和深水性不良而产生流浆离析现象。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混合物内,如果水泥浆愈多,则流动性愈大。.若水泥浆过多,不但水泥用量大,还将会出现流浆及粘聚性不良的现象。水泥浆过少,不能填满骨料空隙并很好包裹骨料表面时,会产生崩坍现象,同样会使粘聚性变差。

  无论是水泥浆数量及水泥浆稠度,实际上对混授土混合物流动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用水量的多少。但应指出,_在试拌混凝土时,不能单纯改变用水量的办法来调整混凝土混合物的流动性,单纯加大用水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应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佣整水泥浆量的办法来调整混奴上混合物的流动性。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重量占砂、石总重量的百分出。一砂率的变动会使集料总空隙率和总表面积发生变动,一因而对流动性产生影响。

  砂率过大,在水泥浆含量不变时,.混合物流动性变差,这是由于相对的减少了起润滑作用的水泥浆是的原因。如砂率过小,又不能保证粗集料之间有足够的砂浆层,也会降低流动性,而且会产生离析、流浆等现象,会影响枯聚性和保水性。因此,砂率有一个最佳值(称为最佳砂率)。

  卵石拌制的泡沫混凝土混合物的流动性较好。而级配好的卯石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有利。其它如水泥品种、外加剂等也将对混凝土混合物的流性产生影响。

2345截图20181118195458.png

  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方法

  配合比设计要求

  1.要满足泡沫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强度(标号)要求,

  2.要使泡沫混凝土混合物具有适应施工条件的流动性(坍落度) 与良好的和易性,

  3.在某些特殊工程中,泡沫混凝土还应满足抗冻、抗渗和坑侵蚀等耐久性的要求,

  4.要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泡沫混凝土成本。

  配合比设什—体积法

  (一)确定水PE比

  水灰比W/C的选定必须从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两方面同时考虑。

  1.棍凝土试配强度的确定

  考虑到现场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异。

  2.根据已选定的水泥标号、粗骨料种类及所要求的泡沫混凝土试配强度,用经验公式计算出水灰比。

  对于出厂期超过三个月或存放条件不良的变质水泥,应重新鉴定其标号,并按实际强度进行计算。

  3.按耐久性要求复核水灰比

  按强度要求计算出的水灰比,应满足表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即计算所得的水灰比如果大于表规定的水灰比值时,则应按表中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选取。表所列水灰比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接混合材料)用最之比,一雄小水泥用量(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当用人工妈实时,应增加25kg/ m8;标号为100号(1oMPa)的泡沫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最可不受表的限祝,寒冷地区指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在一5 -15.0之间,严寒地区指最寒冷月份的月平均沮度低于一

  (二)确定用水量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力求采用最小单位用水是。用水全的多少,主要根据所要求泡沫混凝土塌落度及所用集料粗细、表面光滑粗糙等因素来决定。如无经脸时,可按不同工程及施工条件先选用适宜的塌落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7 众工在线[去施工](www.qushigong.com) 合肥猛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451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