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耐火电缆耐火实验的通过率?铜芯电缆对比铝芯电缆的几点优势?

  由于耐火电缆现在用得越来越广泛,所以很多厂家都在生产,但往往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如何提高耐火电缆耐火实验的通过率?铜芯电缆对比铝芯电缆的几点优势?

2345截图20181207194742.png

  如何提高耐火电缆耐火实验的通过率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开发耐火电缆产品时,都是先试制一段产品,送检相关国家检测机构,取得检测报告后,就批量进行生产,有少数电缆生产厂家建立了自己的耐火试验检测室,大家知道,耐火试验是针对所生产电缆工艺结果的检验,同样的工艺方案、在不同的时期所生产电缆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生产耐火电缆的企业来讲若耐火电缆的耐火实验通过率为99%,则耐火电缆就存在1%的安全隐患的危险,这对于使用者来讲就是100%的危险。那么如何提高耐火电缆耐火实验的通过率,从原材料、导体的选型、生产工艺控制等方面做一说明:

  1.云母带有三种,合成云母、金云母、白云母,其各自质量性能是合成云母最好,白云母最差,对于小规格的电缆必须选取合成云母带进行绕包,云母带分层不能使用,长期储存的云母带易吸湿,所以在储存云母带时必须考虑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2.选用云母带绕包设备时,应采用稳定性能好,绕包角度最好在300--400绕包,其云母带绕包均匀紧密,所有与设备按触的导轮及杆必须光滑,排线整齐,张力不易太大,收线工装轮侧板及筒体平整光滑。

  3.对于具有轴向对称性的圆形线芯其云母带绕包后的各个方向紧密,所以对于耐火电缆的导体结构宜采用圆形紧压导体。其原因如下:

  ①有的用户提出导体为束绞软结构导体,这就需要企业从电缆使用的可靠性方面与用户沟通改为圆形紧压导体,软结构束线、复绞易造成云母带损伤,作为耐火电缆导体不可取,但有的厂家认为用户需要什幺样的耐火电缆,制造厂家就应满足用户需求,我认为用户毕竟对电缆的相关细节性问题并不十分明白,电缆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所以电缆制造企业必须将相关技术问题与用户讲清楚。

  ②扇形导体也不宜采用,因扇形导体其云母带的绕包压力是分布不均匀的,可以看出扇形芯绕包云母带其三个扇形角处的压力是最大的,由于云母是片状硅酸盐聚合物,其层间分子吸引力远比晶体内的s1-0 共价键的键力微弱.层间易滑动,靠硅粘合,但粘合强度也低,在外力刮磨、挤压时极易脱落、裂开,特别是采用扇形结构时,绕包后的线芯通过导轮、分线杆以及排线至工装轮侧板边缘,以及后道工序挤包绝缘进入模芯时,均易刮伤及碰伤从而导致电性能下降. 另外,从成本角度来讲扇形导体结构的截面周长大于圆形导体截面周长,进而增加了贵重材料云母带,虽然圆形结构电缆外径有所增大.聚氯乙烯护套料用量增多,但是产品材料与总成本相比,综合成本来讲圆形结构电缆仍节约。基于上述说明,从技术和经济分析,耐火电力电缆的导体采用圆形结构为最佳。

2345截图20181207194845.png

  铜芯电缆对比铝芯电缆的几点优势?

  电阻率低:铝芯电缆的电阻率比铜芯电缆约高1.68倍。

  延展性好:铜合金的延展率为20~40%,电工用铜的延展率在30%以上,而铝合金仅为18%。

  强度高:常温下的允许应力,铜比铝分别高出7~28%。特别是高温下的应力,两者相差更是甚远。

  抗疲劳:铝材反复折弯易断裂,铜则不易。弹性指标方面,铜也比铝高约1.7~1.8倍。

  稳定性好,耐腐蚀:铜芯抗氧化,耐腐蚀,而铝芯容易受氧化和腐蚀。

  载流量大:由于电阻率低,同截面的铜芯电缆要比铝芯电缆允许的载流量(能够通过的最大电流)高30%左右

  电压损失低:由于铜芯电缆的电阻率低,在同截面流过相同电流的情况下。铜芯电缆的电压降小。同样的输电距离,能保证较高的电压质量;在允许的电压降条件下,铜芯电缆输电能达到较远的距离,即供电覆盖面积大,有利于网络的规划,减少供电点的设置数量。

  发热温度低:在同样的电流下,同截面的铜芯电缆的发热量比铝芯电缆小得多,使得运行更安全。

  能耗低:由于铜的电阻率低,相比铝电缆而言,铜电缆的电能损耗低,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有利于提高发电利用率和保护环境。

  抗氧化,耐腐蚀:铜芯电缆的连接头性能稳定,不会由于氧化而发生事故。铝芯电缆的接头不稳定时常会由于氧化使接触电阻增大,发热而发生事故。因此,事故率比铜芯电缆大得多。

  施工方便:

  铜芯柔性好,允许的弯度半径小,所以拐弯方便,穿管容易

  铜芯抗疲劳、反复折弯不易断裂,所以接线方便

  于铜芯的机械强度高,能承受较大的机械拉力,给施工敷设带来很大便利,也为机械化施工创造了条件。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7 众工在线[去施工](www.qushigong.com) 合肥猛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14515号-3